2020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在线无码av网站每日更新_久久激情无遮挡免费视频_东京热无码片免费看

揭露偽高科技騙局:利用公眾錯覺請專家造勢

時間:2012-07-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高歌到現(xiàn)在還是想不通:為什么自己會被卷入一場“騙局”之中。

  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工程熱物理及流體力學專家,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呆在實驗室里。一次意外的“隨友造訪”,竟讓他和一個完全不知底細的公司聯(lián)系在一起,并成了這家公司對外宣傳的“托兒”。

  這家公司聲稱自主研發(fā)出的空氣動力汽車,開創(chuàng)了人類能源歷史,它還要通過向民眾私下集資的方式來累積經費。

  在這場“發(fā)明”中,高歌是這樣“出場”的:在這家公司研發(fā)中心進門登記處的墻壁上,掛著三塊醒目的宣傳板,上面影印文章的標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動力學院高歌教授談真空能發(fā)動機”。但是,作為文章觀點的論述人,高歌對此全然不知情。

  類似的重大“發(fā)明”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細心的網友梳理此前曾出現(xiàn)過的名噪一時的水變油、螞蟻壯陽、氣功治病等“發(fā)明”,他們最終都無一例外地被證明是騙局。

  眼見不一定為實,“知道一點”的民眾最容易上當

  上世紀80年代的“水變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84年年初,文化程度只有小學4年級的王洪成推出了所謂“水變油”的發(fā)明,他本人也由哈爾濱市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車司機搖身一變成為“偉大的發(fā)明家”。

  水真的能變成油燃燒嗎?這看似不可能的事卻在王洪成的表演中實現(xiàn)了。在進行膨化柴油燃燒的表演中,王洪成授意操作人員開大柴油管道閥門,關小甚至關閉水管道閥門,任意加大柴油比例,而實驗人員對參觀人員宣布的油水比例為7:3,混合成為“膨化柴油”。點燃時只抽浮在上面的油,如此,表面看燃燒的是“膨化柴油”,實際上燃燒的卻是柴油。

  一位長期工作在王洪成身邊的人寫信檢舉王洪成時提到,王洪成每天要接待上百人,為他們表演“水變油”,其中還不乏政府官員。遺憾的是,直至公安部門介入調查時,仍有不少曾到現(xiàn)場的參觀者對這一“發(fā)明”深信不疑。他們不相信,自己親眼所見也能有假。

  這也印證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的觀點——高科技騙局慣用招數(shù)之一便是利用公眾自己的“科技錯覺”。他說,真正的高科技原理通常很簡單,解釋起來也較容易;相應的,偽高科技在向民眾解釋的時候通常會營造出一種“跟你說,你也聽不懂” 的氣氛,并故意將民眾帶到科技產品現(xiàn)場,“讓你看到‘實物’,但就是不跟你說清楚,也說不清楚?!?/p>

  1995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等人在上書黨中央、國務院揭露該騙局時稱:粗略統(tǒng)計,王洪成在詐騙活動中已獲利數(shù)千萬元,國家和有關企業(yè)損失已近4億元。而所謂“水變油”高科技也并不高明,“新一代”柴油膨化劑不過是將制造肥皂用的原料——皂基打碎了重新包裝而成。

  “一聽是自己曾經聽過的事物,就多少知道一點,這個時候最容易上當?!崩畲蠊飧嬖V記者,從“水變油”等騙局中上當?shù)娜巳嚎梢钥闯?,絕大多數(shù)受騙者年齡在55歲以上,基本上都是老年人,這些人通常是“知道一點”的人,卻往往限于經驗,在認知片面的情況下,容易受到誤導。

  在一次醫(yī)學科技的行騙解釋中,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光民表示,消費者一般看到廠家提供專利號、國家知識產權證書,就會認為產品有一定的保障。這是一種很常見也是很低級的誤解,黃光民說,普通公眾由于接觸專利較少,知道專利,但不了解專利,便常誤以為有了專利,就是有了受到保護的產品,殊不知,沒有實際產品的專利數(shù)不勝數(shù)。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則是公眾容易被高科技騙局利用的另一個弱點。這一點主要表現(xiàn)在保健領域,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鄭念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保健品行業(yè)常常言過其實,但很多老百姓還是愿意花錢去買‘健康’,為的就是一個心理安慰。”

  他以近幾年流行的“鈦項圈”為例說,“鈦項圈”號稱能治療頸椎病,“其實根本沒那回事?!弊鳛殁來椚Φ闹放浦唬胺ㄌ佟睂ν庑Q,“鈦具有特殊的電流特性,對人體會產生有益的生理作用,戴上能緩解頸椎疼痛。”但到了2008年,鈦項圈治頸椎病便登上媒體評出的該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騙局”。榜單上這樣描述:在醫(yī)學上,治療或緩解頸椎病的方法就是牽引,如果病情嚴重就要進行手術。而 “鈦金屬治療”在醫(yī)學文獻中并沒有記載佐證。

  搬出專家、媒體造勢,回避實質性論證

  當然,公眾并非主動走進高科技騙局,“任人宰割”,通常情況下,上當受騙者多是被引“入甕”。這就需要對騙子設套布局的行騙邏輯進行分析。鄭念發(fā)現(xiàn),利用專家學者、媒體公關在輿論上“助威造勢”是高科技騙局中的常態(tài)。

  這其中有不少細節(jié)可以拿來琢磨。鄭念告訴記者,不少公司的營銷手段是只將專家搬出來,對其言論則很少給出完整的呈現(xiàn),“專家來了,拍幾張照片,拿給民眾看,就是一種‘專家認可’的暗示?!?/p>

  高歌所稱的“隨友造訪”就是一個佐證。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年三四月,一個朋友聽了一個有關投資事宜的講座后,猶豫不決,便向“懂科技”的高歌請教,并帶他到該公司的研發(fā)中心參觀。當時,研發(fā)中心進門登記處的墻壁上還是空空如也。聽說來了一名高校教授,十分重視的公司領導陪著高歌全程參觀。

  在不到半個小時的交流中,高歌發(fā)現(xiàn):陪同他參觀的公司領導對“科技不太懂”,而他親眼所見的“空氣動力汽車”就是一臺“空氣壓縮機”;至于更深層次的原理和設計,他本人則“沒有看到”。高歌回憶,臨走前,他向公司領導建議,“只做空壓機難有大作為,只有做了真空能發(fā)動機才有前途”,他還對真空能發(fā)動機解釋了一番。

  可高歌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這番“建議”竟被掛在了該公司供投資者參觀考察的倉庫門口,而這篇落款為該公司的文章實則是他在2010年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談真空能發(fā)電機的報道,“和他們的產品并沒有任何關系”。

  高歌的“遭遇”不是個例,在這次事件中,原機械部領導(副部級)孫祖梅等專家參加的一次論證會也被貼上了“專家好評”的標簽。盡管這些專家最終給出的評審意見與“好評”還有一定的差距。

  與專家評價相比,媒體的宣傳則更容易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鄭念說起此前聽過的一個企業(yè)公關案例:某電視臺對一家公司的高科技產品進行報道,同一天,這家公司的產品宣傳片也出現(xiàn)在這家電視臺網站某一頻道主頁的顯著位置,“后者是用錢買來的廣告,這一點十分明確,至于它和新聞報道有什么關聯(lián)就很難說清楚了?!?/p>

  事實上,正當企業(yè)也會對產品進行大力宣傳,這本無可厚非。不同的是,高科技騙局常常只推出這些專家、媒體的造勢“佐證”,至于那些權威部門對產品檢測檢驗的數(shù)據(jù)報告等“直接證據(jù)”則避而不談。鄭念說,他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投資者不來問,我也就不解釋”。如果解釋了,也多是從產品的前景如何好、政府一定會給予相應支持等套話出發(fā),回避關鍵問題。

  科技騙局往往與金錢騙局捆綁出現(xiàn)

  有媒體評論稱,最可悲的事情,不是有新人上當受騙,而是那些舊人“好了傷疤忘了疼”,甚至可以數(shù)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正如有人評價前納斯達克主席麥道夫一樣:“假如,人們把注意力過多放入案情,而忽略對其產生的原因和環(huán)境進行病理解剖,不管最終結果如何,人們真算是白白經歷了?!?/p>

  然而,談及真正受騙的原因,很容易被“無知”、“貪小便宜”等幾個詞簡單概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騙局往往與金錢騙局互綁出現(xiàn),一切高科技騙局離開了金錢的土壤,頂多是實驗室里自吹自擂的“異想天開”,很難發(fā)展成為社會騙局。

  在2005年和2006年連續(xù)兩年的十大科技騙局中,包括“‘漢芯一號’中國造”在內的20個騙局,有7項科技騙局都涉及金錢的交易,其中有諸如念力醫(yī)學包治百病、學習魔法石提高智商等直接的產品交易,也有哈佛戴高樂增高神話等類似投資、經銷權的買賣。

  這從另一個層面道出了破解高科技騙局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方法——看看需不需要民眾個人掏腰包。楊叔子說,如果需要,不管是什么理由,都需要謹慎處之。

  以2008年開始風靡全國的“世界通”軟件為例。據(jù)這項軟件的研發(fā)者稱,用戶通過此軟件 “每天花1小時看廣告,月收入2700元;花兩小時看廣告,月收入1.8萬元?!碑斎?,這種天上掉餡餅的“生錢之道”并非伸手就來。想要擁有這一軟件的消費者,需首先購買有效期5年、每張價值999元的會員卡至少5張,成為“世界通”的底層經銷代理商,然后發(fā)展下一級代理商。另外,如果消費者協(xié)助“世界通”招來代理商后,將晉升為高一級代理,并獎勵價值30萬元的轎車一輛,獲取旗下所有市場2%的分紅……

  這一高科技軟件產品的“傳銷”屬性已經顯現(xiàn)。第二年7月,這家軟件公司的老板便因涉嫌非法傳銷被刑拘,一場波及全國10多個省(區(qū)、市)涉案金額上億元的大騙局狼狽謝幕。

  值得思考的是,對非法傳銷危害性早已耳濡目染的人們,怎么還會參與其中?楊叔子告訴記者,高科技騙局存在的一大原因還在于法律的盲區(qū)和監(jiān)管的缺位。騙子公司宣稱運作的載體是“3G時代手機無線流媒體”——這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是無可質疑的高科技??墒牵凇案呖萍肌背鍪篮竽酥脸鍪狼?,卻沒有相應的監(jiān)管部門對其進行查處。等一些民眾的血汗錢被卷走后這些部門才站出來,為時晚矣。

  李大光認同這一說法,他表示,近些年,高科技騙局之所以生生不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公司企業(yè)在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乃至私募等金融領域上鉆法律的空子,相關部門在事后監(jiān)管之余,更需要在立法上進行相應補充和調整。